星运站 笑话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域文化>>民间艺术
青海文化:绽放在民间的艺术之花
日期:2007年4月13日   出处:青海新闻网   编辑:admin   阅读:662

  春天,正随着轻盈的雪花和温暖的春风向我们越走越近。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春天,我省的民间艺术之花,也正散发出美丽的芳香,涣发着勃勃生机。在有幸看到三朵绽放的民间艺术之花后,我的心中,是一连串的惊喜与希望。

  湟源排灯:

  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收回到2007年的春节。

  这个春节,因为湟源排灯,而显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味道,也因此使这个春节更具有了文化的氛围。从正月初四到十六,湟源县举办首届排灯艺术节。元宵节期间,排灯在西宁市展出。偌大的新宁广场,就成了排灯艺术的展示地,就汇集了无数的群众前来观灯赏灯,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因此更加的浓厚。

  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湟源排灯,由当时在湟源开设的商行、洋行所制作的广告招牌发展而来。据说当时的商家为了招徕顾客,制作了各样的广告招牌,一到夜晚,烛光摇曳,那花花绿绿的广告牌把整条街都装扮红红火火。后来,这种广告招牌逐渐发展成为有底座、有图案,样式丰富的排灯,成为反映河湟文化和商业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排灯的形式有马鞍形、长方形、扇形等,边框由上等木材雕刻而成,上置纱窗,纱窗再配以自然风光、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图案,就成了一件美妙的艺术品了。一个故事要用几个排灯以连环画的形式,予以集中展现。每当排灯里面蜡烛燃烧之时,画面就会更加生动传神,引人遐想无穷。

  排灯后来逐渐成为湟源县每年正月元宵灯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直到近几年,在通过对排灯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进行加工创新,用皮影、刺绣、剪纸等艺术形式丰富画面,用更多更好的寓教于乐的典故、传说等拓展内涵,并取得良好效果时,湟源人似乎从中看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因此,他们从并不宽裕的财政中先后拿出上百万元,在发掘排灯资源、培养排灯艺人、整理排灯资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举办首届排灯艺术节,仅仅是他们发展排灯产业的一个尝试和开端,连他们自己也没预料到,在西宁的展出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会招来好评如潮。如今,湟源县开始把发展排灯文化产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带动地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谋划和思考。

  贵南藏绣:

  草原上的亮丽风景

  尽管我们来到贵南草原的时候,天高地荒,白雪皑皑。但从扑面而来的风里依然能够感觉到强烈的春天气息。这片养育着牧人也养育着牛羊的深情土地,同样也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贵南藏绣。

  贵南藏绣,民间俗称做“针线”。是该地区藏、汉等民族的妇女以藏族装饰图案为主要刺绣内容的传统艺术。我们从藏族妇女的辫套、鞋垫上不难看出这种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精致和朴实。历史久远的贵南藏绣,远近闻名,贵南县也因此被称为“藏绣之乡”。然而,这种艺术品,多年来还是处于自产自销的境地,谁也没有想到会它会走上产业化的路子,并能做大做强。当全省大力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的时候,贵南县也把藏绣纳入其中,并命名了刺绣文化中心户。正是在刺绣文化中心户家中,当人们看到那些精美的鞋垫、辫套、枕套时,才逐渐意识到,别看这小小的藏绣,如果引导好、开发好,会大有作为,并有可能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行当。

  基于这样的想法,贵南县针对藏绣资源分散、做工无序、内容单一的实际,及时组建了藏绣协会,成立了藏绣产业开发中心。投入10万元资金购置藏绣图案设计、装裱机器等设备,并先后组织农牧民妇女群众、干部职工家属、待业青年、下岗职工举办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刺绣水平。目前,全县已有300余人从事藏绣产品制作。藏绣产业开发中心也充分发挥作用,在传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引进现代高科技手法,创新制作方法,丰富内容,鼓励农牧民学习、借鉴其它不同门类的刺绣艺术,开始绣一些佛像、人物、动物以及山水风景、建筑物等,甚至临摹一些名画。同时,采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制作以壁挂为主的艺术品,对产品提供统一设计、配线、装裱、包装及销售一条龙的服务。这种以真丝线绣成的藏绣,作品立体感强,画面逼真,更具有了收藏价值。当贵南人拿着他们的作品,来参加全省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时,竟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藏绣产品还被日本朋友所买走。2006年,藏绣产品收入达到60万元,藏绣作品进入北京、拉萨等一些城市,而且供不应求。

  当我们进入藏绣制作间时,一些妇女们正坐在已设计好的图案前,全神贯注,飞针走线,绣得那样仔细,那样投入。那一针一线里,可有她们少女时的梦想?那一针一线里,是否包含了她们增收致富的希望?

  同德石雕:

  草原牧民灵感和智慧的结晶

  贵南之南,就是同德县。一个很久以前感觉很遥远的地方。

  驱车从广阔平缓的草原上行走了很久,拐向一条河谷。河谷里,是同德县城所在地尕巴松多镇,与之相距不远的是秀麻乡。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秀麻乡的三八村,一个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就坐落在江群河边。站在村头,就可以看到河谷之上的草原,就会看到像斧凿似的齐刷刷的河岸。

  风从河谷吹过,竟让我们的思绪有些凌乱。我们实在没有办法解释清楚,在这样一个看似荒凉、人口稀少的地方,竟然会生产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石雕。而创作这石雕艺术品的艺人却是一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牧民———塔贤。据了解,塔贤不仅精通石雕,而且还会油画。在他家那间专门的石雕陈列室里,我们看到了他的作品,既有各样的石雕,也有挂在墙上的油画。

  塔贤从小就酷爱藏族民间艺术。正是这种挚爱,使他迷上了石雕,经过刻苦磨炼,他自学成才,把绘画艺术与石雕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极具个性的艺术创作之路。从1992年开始,他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油画和石雕作品。特别是他创作的《藏羚羊》、《挤奶》、《背水姑娘》、《牦牛》等石雕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传神,有40多件以2000元———7000元不等的价格被中外石雕爱好者收藏。

  在一件件精美的石雕作品前,我驻足我入迷,那“藏獒”,抬头望天,神气十足,那獒脖里的“铁链”,一环扣一环,是如何打磨出来的呢?那回眸顾盼的“藏羚羊”,四蹄生烟,轻盈灵巧,恍惚间就像在可可西里的乐土上撒着欢。那挤奶的姑娘,面带微笑,身躯稍弯,似乎能够看得见她脸上的汗水以及草原晨雾中升起的炊烟……那些家乡河滩里冰冷的石头,经他的双手精心雕凿,就有了艺术生命,就有了灵气。

  当初仅仅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使塔贤走上了石雕之路,但他却没有想到,石雕会使自己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而受到县上的重视和扶持。2006年,他家被命名为“石雕文化中心户”,同年,州、县有关部门又牵线搭桥,帮助塔贤在兰州举办同德石雕艺术展览会,其中展出的藏羚羊和藏獒石雕艺术品,兰州客商要出高价购买而被他婉绝了,同时也有公司与他达成长期合作的意向。当时省上的几位领导先后到他家参观后,对他的石雕作品和他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目前,在县上的大力支持下,塔贤建了专门的生产加工车间,并招收了11名牧民群众,传授石雕技艺,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工艺创作水平同时,塔贤要探索走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带领乡亲们一起走文化增收之路。

  青海是一方滋养民间艺术之花盛开的厚土。

  当我们深入民间,走近这些民间艺术之花时,就会深深地明白,需要我们去做的,其实就是用一双真诚的眼睛去及时发现。如同不经风雨就不会见彩虹一样,这些民间艺术的花朵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相信一定会越开越艳,越开越香。(作者:王永昌)




免责声明:本站对转载的文章不拥有任何版权,也不负内容方面的责任。若本文的原作者或提供内容的网站、刊物对此有异议,我们会立即删除。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青海:民间艺术奇葩绽放新春高原(2月5日)[242]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极地神鹰 第一青海http://www.okwest.net http://www.first.qh.cn
沪ICP备05001587-1号
master@okwest.net
在线:58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