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运站 笑话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游遍青海>>扫描青海 >>西宁及周边旅游区
浩门马:高原最后的龙驹
日期:2007年12月21日   出处:新华网青海频道   编辑:admin   阅读:1651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12月21日电    (一)
     驰骋在素有“金色大川”美誉的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目不暇接的风景长廊之中,总会掠过骏马矫健的身影。

     蓝天白云下、雪山草地间,体态矫健,毛色光滑如缎的骏马,正悠然安闲地逐水草而动。那飘逸的鬃毛随风飘扬,铿锵的蹄音踏歌起伏,成就了金色大川里又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时,我们还会看到分散的骏马汇集到一起的情景。它们嘶鸣着、簇拥着,争先恐后、鬃尾如旗,潮水般漫向山岗、冲下坡谷……马蹄在大地上敲击出的隆隆鼓点和着苍劲的声声嘶鸣,宛如在苍茫的天地间形成的一幅惊心动魄的油画长卷。

     这的确是如今已经少见的一个奇景!

     而展示这样的视觉盛宴的主角,就是赫赫有名的浩门马!

     浩门川物华天宝、得天独厚;浩门河碧波荡漾,奔流不息。

     而浩门马便是这大川大河孕育出的精灵般的杰作!

     让门源人更引以为豪的,是因为有了这风骨卓越、嘶鸣苍穹的浩门马,祁连山下从此就有了四季更替的不衰美色。

     当翻阅了历史典籍后,我们惊喜地发现,青藏高原盛产良马,高原人有着悠久的养马驯马历史。考古工作者在西藏、青海等地区发现了许多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就如猿人是人类的祖先一样,三趾马是现代马的祖先,三趾马体形较现代马矮小,前后蹄有三趾,处于原马向真马过渡阶段。大约在3000万年前,原马才逐渐进化成为真马。可见青藏高原不仅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骏马的故乡之一。公元前120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汉军从此进入湟水流域,土著羌人迁至祁连山下游牧。 据史料记载,从汉初到北魏时期,由于河西走廊水草丰美,当时的官府便把此处作为牧放基地。唐代时,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养马机构牧监。祁连大草原在唐代养马最多时达到70余万匹。到了元、明两代,又在此处扩建了牧马营房。清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靖逆侯张勇攻打羌族,并进入山丹建起了军马场,重设永固营,并修筑8个城寨看守,继而甘肃副总兵王进宝协镇永固;康熙十年又设置马营墩守备,在此屯兵养马,来护卫清王朝的边防……

     从此,浩门马赢得了“龙驹”的美名。

    (二)

     浩门马也称祁连马、大通马。其毛色多为枣骝色,体格适中,眼疾蹄健,即使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亦能奔走如飞。它们耐寒耐暑,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无论是炎炎夏日涉水疾驰而过,蹄点激起水滴和着汗水挥洒如雨,还是在冬雪弥漫的风雪垭口坚定前行,即便鬃毛结成了冰霜,但身体依然矫健、目光依然如炬!

     浩门马除却坚韧、刚毅的禀赋外,又以其温顺的灵性,优美的体态,娴雅的走姿,深得养马、爱马、驯马人的宠爱。

     爱马人自己心灵深处与骏马构筑起了一个特有的精神世界。于是,在门源草原,随便就可以撷取几幅养马人生活的图景:清晨,在冥冥薄暮中,草原深处传来一声嘹亮的牧歌,沉睡的村庄刹时被唤醒;正午,艳阳高照,牧人打马过河,骏马身旁缓缓流动着洁白的羊群;傍晚,晚霞染红了天边,迎着夕阳,高坐在马背上的牧人留下了清晰的剪影……

     门源民间更流传着这样的的俗语:上山不骑马,下山牵马走,祖祖辈辈有马骑。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当地人对浩门马的无法割舍情感寄托!

    (三) 正是由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马民族对骏马与生俱来的喜爱,那种如同伙伴一样的亲情,他们固守着自己的祖先千百年来珍爱骏马的古老情结,不断为自己心爱的浩门马寻找着新的定位和价值。

     在门源县青石嘴镇上、下吊沟村、德庆营村和泉口镇的西河坝村及东部的藏族地区,民间自发的养走马、驯走马、贩走马的活动也在一如既往进行着。

     由于浩门马具有非凡的灵性和天然的禀赋,有些骏马天生就有优美的走姿,有些骏马稍加调教或训练就会成为走马的好苗子。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免责声明:本站对转载的文章不拥有任何版权,也不负内容方面的责任。若本文的原作者或提供内容的网站、刊物对此有异议,我们会立即删除。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极地神鹰 第一青海http://www.okwest.net http://www.first.qh.cn
沪ICP备05001587-1号
master@okwest.net
在线:4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