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位于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资源丰富的省份。青海省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头”之称。青海的历史与祖国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与祖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共性的一面外,因地域的、民族的以及其他的种种特殊因素,决定了青海历史的发展又具有着它自身的特点。
青海省具有灿烂绚丽的古代文化,境内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在省内柴达木小柴旦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青海黄河河曲一带发现相当于中石器时代的拉乙亥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属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属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遗存的青海彩陶,以器物精美,数量众多著称于世。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青海古代文化,不仅反映出了浓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而且证明了青海先民们的勤劳和智慧。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气候温和,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动。省会西宁西南约百公里处的日月山,长期以来是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西部戈壁荒漠绵延数千里,南部草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候严寒。两千多年来,青海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诸多复杂的历史现象,与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
根据历史记载,夏、商时代,活动在青海地区的是我国西部古代民族之一的羌人,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主要从事狩猎及原始畜牧业生产,大体上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西汉中期,随着汉朝对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占领和开发,这一地区开始实行郡县制,从而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中、西部地区至5世纪初吐谷浑统一了这一带的羌人部落后,实现了由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而南部边缘地区则较长地保留了氏族部落制,由氏族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迟至元代才逐步完成。元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在牧区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以王、公、千百户为主的封建管理体制;在河湟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一直沿续到了民国中期。明、清时在青海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羁縻笼络性质的行政军事机构,招抚分封蒙藏首领和宗教上层,因俗以治。这些统治方式,都带有浓厚的地区和民族特点。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结束,此后,以马麒、马麟、马步芳为代表的地方军阀,在青海实行封建独裁专制统治,致使青海社会政治黑暗,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建国前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农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广大蒙藏牧区的部落游牧经济处于封建领主制阶段,由于发展不平衡,有的藏区还残留着奴隶制的残余。直到1949年青海获得解放,青海历史才翻开了新的一页。
青海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青海东接秦陇,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护甘凉,是许多政权和民族争夺的要地,所以历史战事频繁。从战争性质讲,有中央王朝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地安宁而发动的讨伐战争,有各民族地方势力和豪强之间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战争,有各族人民的反抗起义斗争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对各族人民的残酷镇压等等。青海各族人民在频繁的战乱中,蒙受了世大的灾难。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诗句,可以说是对战乱之后悲惨景象的真实写照。青海历史发展中既有统一和安定的时期,又出现有许多分裂和动荡不安的时期,它们构成了一幅幅错综复杂、此消彼长的动乱图画,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青海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历史悠远。东部河湟地区土地肥沃,宜耕宜牧。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自汉代在河湟地区实行军事屯田起,以后各代也多有效仿,这不仅为加强封建王朝对青海地区的控制提供了基地,而且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青海农业经济的发展。西部和南部素以畜牧经济为主,是历代统治阶级征集和畜养军马的主要基地之一,历史上曾为中原地区提供过大量耕畜,支援了内地的农业生产。青海是我国古代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每当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因战乱而梗阻时,古老的“青海道”便为丝路的畅通和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青海境内所建立的吐谷浑、角厮罗等地方政权曾充当中西陆路交通有关各族的中介,河湟地区的城镇曾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集散地。在青海境内通过的唐蕃古道是中原与西藏地区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经济贸易地动脉,被后世誉为是构通汉藏两族人民友好联系的黄金桥。青海历代各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纳贡和回赐,茶马互市的制度等,既是中央王朝控制边远地区的一种政治手段,也是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青海地区的许多民族在我国民族关系历史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从汉代起,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交错杂居的局面就开始出现了,大批的汉族人通过从军、屯垦、任官、移民、经商等多种途径从内地进入或长住于青海民族地区,青海各民族人民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或长住于内地汉族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鲜卑族徙入青海,通过多种方式兼并、联合以羌族为主的当地民族,建立了吐谷浑政权。唐代时居今西藏地区的吐蕃族人进入青海后,原居青海的羌人、鲜卑人和部分汉人融入吐蕃族中,后来逐步发展形成了今日青海的藏族。元明以后,蒙古族、回回人、撒拉人、撒里畏兀儿人和哈萨克人等相继迁入青海。经过民族间的长期交融和科迁徙,其中有的民族消失了,如撒里畏兀儿人等,也有新的民族产生了,如回族、撒拉族、土族等。这就形成了解放后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和哈萨克等7个世居民族为主的基本格局。除汉族外,其它兄弟民族大多全民信教,因此,宗教对青海历史的发展历来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以往较长的历史过程中,既有民族压迫、歧视和战争,也有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亲、通贡、互市等关系,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联系中,互相依赖、促进,共同发民,结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了青海大地,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化,他们为维护伟大祖国的统一,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今天,青海历史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观历史长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研究青海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探索青海历史的发展进程、特点及其规律,有助于人们了解青海的昨天和前天,掌握基本的省情,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海地方史的研究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许多学术成果问世,这是十分可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