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足迹,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两万多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在沱沱河沿和可可西里等地采集到的一批打制石器,因缺乏地层证据,还不能明确肯定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物。但是有层位根据的旧石器时代遗物已在柴达木地区高出小柴旦湖面8—13米的古湖滨沙砾层中发现了,出土的石器包括刮削器、雕刻器、钻具和砍斫器等。根据钻孔岩心所得的孢粉分析,证之以这批石器,可知在大约23000年前,柴达木盆地曾有不少淡水湖泊存在,气候比较温暖湖湿,水生植物丰富,有早期人米在这里活动。尽管小柴旦湖还没有发现人骨,这批石器也没有被正式命名,但我们不妨暂将这批石器的主人称为“小柴旦人”。“小柴旦人”生活在适宜于成群食草类动物生活的疏林草原环境,以打猎为生。已发现的这批石器从其从刮剥器为主的组合和制作技术上看,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两在系统中“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特色,说明西北与华北古人类在文化技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柴旦人”所处的时代,属于中国远古文化的“新人”阶段,原始人群开始逐渐被母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黄河上游就有拉乙亥文化(1980年发现于青海贵南县拉乙亥乡而得名)的人们在劳动生息。那时的人们使用的石器以打制的为主。拉乙亥居住遗址出土各种文化遗物共1400多件,打制石器和种类有石锤、古核、石片、刮削器、石刀、研磨器等,其中细石片居多,特别是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研磨器的发现,表明那时的人们已用兽皮缝制衣服。拉乙亥文化属于中石器时代,当时的社会形态大约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早期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