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运站 笑话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青海简史>>汉代以前 >>原始社会的遗存
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日期:2007年1月20日    作者:极地神鹰   编辑:admin   阅读:867

人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分期中称为新石器时代,青海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是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又称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距今约4000——5800年,分布在甘肃和青海东部,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早晚相接的类型。青海境内经清理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墓葬地点有大通上孙家寨,贵南尕马台,民和核桃庄、新民、阳洼坡,乐都柳湾,互助总寨等。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居民过着定居生活,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当时的人们用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等工具砍伐树木,开垦荒地,实行“刀耕火种”。用较锋利的石刀、石镰收割谷物。乐都柳湾马厂类型时期的墓葬中,多见容积较大的陶瓮,瓮内装粟作为随葬品,说明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为粟,也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相当水平。除农业外,渔猎和畜牧业作为辅助经济与农业经济长期并存,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等。马家窑文化的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和纺织业。制陶业相当发达,尤以精美的彩陶器著称于世。马家窑文化的彩绘图案经精心设计,讲求对称协调,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能力已达到了很高水平。陶器中夹砂粗陶罐或三足器,壶、瓶、罐、盆等为水器,瓮和较大的罐用做盛贮器。原始的纺织业是捻线和编织相结合的手工业,当时的人们常用的捻线工具是圆饼状、中部有孔的陶或石制的纺轮。人们除穿用麻类或毛类编织物外,还用骨针缝纫兽皮作为遮体的衣物。

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时期墓葬的随葬品绝大多数是生活用的陶器和装饰品,各墓数量悬殊不大,表明此时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至马厂类型时期,情况有了不同,一是男女的分工比较明显,如柳湾31座女性墓中,有28座随葬石,陶纺轮等,而男性墓中较多地随葬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二是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表示一夫一妻的婚姻形态开始出现。这时墓中随葬品少者公一二件,多者达90多件,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也已出现,私有制已经发生。此时的母系氏族公社日趋崩溃,逐步向父系氏族制过渡。

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马家窑类型彩陶盆,盆的内壁绘有相同的三组舞蹈人纹图案。据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成型舞蹈图,它在我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采取舞蹈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或表示某种愿望。乐都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彩塑人像陶壶中的人像,大概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人体塑像。它是研究我国远古人类思想活动的重要实物。此外,马厂类型陶器上还有很多符号,公柳湾墓地就有100多种,常见的有“┼”、“-”、“×”、“|”、“0”、“≠”等,它可能是代表制陶者的记号或代表某氏族或家族的徽号,当然,也不妨说它是我国古文字最原始的形态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对转载的文章不拥有任何版权,也不负内容方面的责任。若本文的原作者或提供内容的网站、刊物对此有异议,我们会立即删除。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极地神鹰 第一青海http://www.okwest.net http://www.first.qh.cn
沪ICP备05001587-1号
master@okwest.net
在线:5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