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我国古代羌人居住的中心地区之一。羌人以畜牧业为主,甲骨文中的羌字写作X、X等,大概由于羌人以羊为图腾,或羌族有头戴羊角的习俗,造字遂取以为象。羌族是我国西部古代重要民族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关于“三危”、“赐支”(或作“析支”)之今地,学者解释不一,一般地讲,青海境黄河上游一不定期应在“三危”、“赐支”的范围以内。青海境内发现的卡约、辛店、诺木洪等考古学文化为羌人所创造一般没有什么争议,即使更早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其主人也当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甘青地区羌人之本,并非“出自三苗”,舜流三苗于三危的说法很可能只是传说而已,即使真有三苗的一支远自南方衡山附近迁来,也只能融于当地土著之中。
羌人所居无常,随依水草。没有固定的姓氏,一般以父名母姓作为部落的称号。父兄死后,以后母寡嫂为妻。“不立君臣,无相长一”。“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性格勇猛刚强,能耐寒吃苦。根据《西羌传》记载,大约在战国初期秦厉公在位时(公元前476—前443年),羌人无弋爰剑被秦俘去为奴,后来设法逃到河湟地区,将从秦人那里学得的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广大羌人之中,受到羌人各部的拥戴,被推为河湟羌人首领。从此,河湟羌人的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前来依附的部落日益增多,河湟地区进入了早期不巩固的部落联盟制阶段。无弋爰剑作为羌人之中一位划时代人物的事迹广为流传。
无弋爰剑的后代“世世为豪”,确立了部落联盟首长的世袭制度。秦献公时(公元前384—前362年),爰剑之孙卯畏秦之威,带领部落向西向南迁徙,“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后来他的子孙各自成为独立的部落,主要有分布在今四川西昌东的越崔羌,又称“牦牛种”;分布在今四川广汉一带的广汉羌,又称“白马种”;分布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的武都羌,又称“参狼种”。此外,发羌、唐旄种向西南迁徙,到达青海南部和西藏境内,融入土著,成为后来吐蕃先民的一个部分。还有一些部落西迁到青海、新缰交界地区以至南疆,成为文献上所说的“婼羌”等。留在河湟地区的爰剑曾孙忍及弟舞,多娶妻妇,人口繁衍很快,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河湟羌人从此大为兴盛。忍的儿子研,十分雄健,立为酋豪,他的部落称为研种。约在公元前361—前321年间,秦孝公曾派太子驷率领包括研种羌在内的戎锹九十二部落酋长朝觐周显王。以后秦始皇兼并六国,无暇西顾,修筑长城以界西羌。长城西塞外的羌人势力不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