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是西汉时著名的军事家,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善骑射,通兵法,沉勇有大略,在征伐匈妈的战役中累建功勋,官司后将军。汉宣帝即位,封营平候。
公元前62年,居牧于青海东部的先零、罕、开等诸部羌人结成联盟,欲图与匈奴联络,共同进攻河陇地区。汉宣帝闻报向赵充国询问对策,赵充国指出,匈奴必然已派使者到羌中作约,因此到秋高马肥之时,必生大变,应一方面调集军队,一方面派使臣巡察,以备不测。宣帝于是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羌中。
义渠安国到羌中后,草率而残暴地诱杀先零羌大小首领30余人,并纵兵滥杀,斩羌人1000余名。这一下更激起诸羌怨怒,联合进攻湟中(今湟水流域),汉军不能抵押御,河陇告警。在此紧急关头,76岁的赵充国毛遂自荐,驰赴金城(今民和县下川口),统兵进去。公元前61年7月,赵充国引兵先到先零羌所在地,坚持对羌人采取安抚政策。他命令将士不得烧掠羌人村落,也不得将战马放入田地中。由于他的这一举动,诸羌都认为汉军可信,便纷纷而降。对来隆者,他都予以热情安置。到年底,前来归降的已达1万多人。
赵充国认为只要不纵兵滥钉,羌人自然会安居乐业,事件就会自然平息。因此他上书皇帝,建议罢兵屯田,以期边境的长期安定。当时宣帝对屯田并不感兴趣,朝中文武大臣反对的也不少。赵充国便三上“屯田奏”,陈述屯田的益处,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屯田十二便”。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汉宣帝终于同意留兵屯田。
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垦田地,种庄稼,开水渠,修道路,建驿站,筑桥梁,这里很快就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生机。羌人也逐渐返回安居。到公元前60年5月,这里的羌人增加到3万多人。汉朝便设置金城属国(一种管理少数民族的建置),管理安顿羌人生活。河湟地区重新恢复了和睦兴盛的局面,赵充国的策略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于是,他上奏,撤回屯田兵。
赵充国在青海仅仅3年,但是他在经营开发青海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好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