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青海省海东地区整合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共向农村投入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资金约14亿元,比2005年增加4.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海东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全区通过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扩大劳务输出,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工投劳,重点实施了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全面实施国家工程性造林项目的同时,海东的农田林网、四旁植树、通道绿化、城镇绿化等林业工程得到强力推进,投资达1132.6万元;全区水利事业投入1.7亿元,其中人畜饮水工程5500万元,解决了13万人的饮水,占全省的50%;农村交通事业投入2.1亿元,实施了通乡公路黑色化、通村公路等级化、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卫生事业在不断巩固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率先在全省推广垫付住院医疗费报销办法和单病种医疗费用最高限价制度。同时,在全省2.8亿元扶贫资金中,全区共落实1.13亿元资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科技扶贫、异地扶贫、产业扶贫全面推进,预计解决5.5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据统计,在国家投入的引领下,2006年全区马铃薯、油料两大优势作物继续保持了180万亩的规模,七大特色作物近40万亩,新增5.66万亩;全区劳务输出势头强劲,转移输出45.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12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