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运站 笑话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游遍青海>>扫描青海
回眸青海郁金香节余香浓
日期:2007年3月6日     编辑:admin   阅读:726

心系绿色世纪,人与自然和谐,伴随着动人的时代音符,2006年5月1日至5日,中国夏都——西宁再度点燃激情,迎来年度盛会——2006中国·青海郁金香节。400万株郁金香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因了这花香,五月的西宁,更加妩媚动人,因了这花美,五月的夏都,更加迷人心醉。 
    短短5天时间,浓郁的高原民俗风情、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让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见证了高原的地域文化,体验了高原的独特风情,连日来,欢乐在西宁这片繁华热土上跃动、升腾……从新宁广场到人民公园,从花卉展销中心到地方风味小吃街,在西宁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们开心的笑脸,听到最多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语言。
    如今,2006中国?青海郁金香节已落下帷幕,傲立的株株奇葩和久久不曾散去的花香仍然绵延倾吐着高原各族人民对来自五湖四海宾朋的深情厚谊。
    以“高原之花,中国夏都”为主题,突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办节宗旨,以“宣传青海,提高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促进投资合作”为目标,积极搭建青海高原与国内外各地携手共进、共谋发展的平台。当我们回首盘点历届“郁金香节”,以花为媒,通过展示具有青海特色的郁金香等球根花卉最新成果和举办文艺、体育、经贸洽谈、旅游、民俗民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拓展了青海与全国其他城市,乃至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内外对青海的了解和认识,推动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今年“花节”期间,西宁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均比前几届花节有较大幅度提高;今年“花节”期间,西宁市集中签约项目24个,协议金额达47.9亿元。
    通过郁金香节的举办,为搞活和推动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选择了一个突破口,搭起了经贸旅游唱戏的宽广平台;为宣传青海,宣传西宁寻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载体——郁金香,使国内外借郁金香进一步认识了青海和西宁,加深了印象;为加快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流架起了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为西宁市城市品位和经济城市的能力提高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五月的郁金香节不仅带起了青海的人气和自信,更成为省会西宁对外推介自己一张“金名片”。
    上世纪80年代末,披着神秘的面纱,郁金香作为花海奇葩在青海高原还犹抱琵琶半遮面。90年代初,这个源于青藏高原又再次回到故乡并最终引种栽培成功的花种,在西宁众多园艺工程师的手中再度焕发异彩,竞相怒放。从1993年起,青海连续8年举办了郁金香花展,每当郁金香盛开的季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一睹其风姿。
    让郁金香迈出“家门”,笑迎八方来客。2002年5月,首届中国·青海郁金香节如期举办。与此同时,中国夏都——一个全新的名词,伴随着“郁金香节”闪亮于古城西宁的每一个角落。随着以花为媒,各项经贸活动的开展,郁金香成为西宁乃至青海繁荣与希望的象征。我省展示的郁金香花已从首届的40多万株发展到了400多万株。同时,借助花节,以花为媒,青海充分展示了高原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今天,郁金香节已成了青海西宁的一种文化品牌,成了青海人值得自豪和炫耀的旅游精品。
    如今,来西宁旅游的人们都对这里干净整齐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淳朴善良的民风以及欣欣向荣的景象啧啧赞叹。
    蓝天白云下,环抱西宁的南北两山草木葱茏;一条条高等级市区大道纵横交错;一个个鲜花灿烂的广场,让高原古城尽现风彩,美丽的湟水河、南川河穿城而过……这一幅幅如画的场景,让外地人刮目相看,让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无比自豪,我们说,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源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源于思想大解放带来的强劲动力,更源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铿锵步伐。
    作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有效切入点,中国·青海郁金香节、青洽会、环湖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开展,全面带动了西宁的扩市提位建设和旅游发展等。如今,西宁建城区面积已由1999年的54平方公里扩展到了2005年的75平方公里。西宁市在“扩市”的同时狠抓城市“提位”和管理工作。2001年,2.5亿元实施的“蓝天、宁静、碧水”工程,将江南的美景“搬”上了高原,使西宁进入全国十大安静城市之列,空气优良率也由“九五”末的42%上升到8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2%。其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内18家企业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几年来,西宁先后实施的城市“三环”绿化、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完成了解放后40年全市造林面积的2倍多,使昔日的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至2005年末,全市建成的各类园林绿地面积,由“九五”末的1036公顷增加到1610公顷,西宁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树木覆盖,建成区绿地率达27.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38平方米,人均拥有水面1.5平方米。
    今天的西宁正在细微处变化、点滴中繁荣。南山公园旅游道路系统建设、日月山旅游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塔尔寺景区道路系统建设和塔尔寺景区环保建设等旅游国债项目相继落实;城南新区撒拉族风情园、城东区九眼泉景区、东湖旅游景区、会展中心等民间投资项目也不断完成;全市星级宾馆逐渐增多,旅游业硬件设施不断加强,政府主导性投入有了明显的经济回报。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云集西宁,聚集了空前旺盛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带动了我省花卉包装、贮藏、运输及旅游服务业、会展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青海、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
    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旅游活动,青海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宾朋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亲身感受高原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观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风土人情和优势资源,而且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
    短短5年间,开放的西宁共接纳了49万新增人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生物园区基地,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0亿元,其中80%来自社会集资和招商引资,政府投入仅占到2成。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纷纷登陆高原古城,北京华联、苏宁电器、国美连锁、肯德基快餐店、西单商场……大量商业企业以其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新兴业态,大大提升了西宁城区零售商业的档次,推动了商业现代化的进程,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刺激了本地企业的发展。大百、宁食、纺织品大楼、青百等知名老店经过了改制重组,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从改变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经营品种、提升经营品位等方面入手,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在西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青洽会”、“环湖赛”、“郁金香节”等大型活动的举办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不仅使西宁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同时也聚集了人气。今天,西宁正在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也日益凸现。
    勤劳智慧的青海人以花为媒,力举盛会,不但将花卉业“请”上了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节”这个大舞台,更在花香四溢中把千年古城——西宁送入了一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锦绣新天地。
    近年来,通过花节等活动,使外界认识了青海,了解了青海,众多国内外企业落户青海的中心城市——西宁。截至2005年底,仅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甘河工业园区三个园区,就注册企业390户,引进项目295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10个,引进区外资金实际到位累计48.1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71.5亿元,大量的外来投资,使园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几年来,西宁市各个工业园区始终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关键措施,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内引外联、广泛推介、重点宣传等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园区投资置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真正成为全省引进外资的主要载体,对外开放的重要借口。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不甘落后的高原人,依据自身优势“闯”出一个“郁金香节”;与“青洽会”、“环湖赛”交相辉映。通过这三座“金桥”,在每年鲜花灿烂的黄金季节,青海高原迎来万千国内外的客商和朋友,实现着经济腾飞的梦想,
    古人云,花逢盛世始盛开。当前,我省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实现“新世纪初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性任务以及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青海等艰巨的任务,青海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需要以更快的步伐走向世界,以花会友、扩大合伤口,为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免责声明:本站对转载的文章不拥有任何版权,也不负内容方面的责任。若本文的原作者或提供内容的网站、刊物对此有异议,我们会立即删除。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极地神鹰 第一青海http://www.okwest.net http://www.first.qh.cn
沪ICP备05001587-1号
master@okwest.net
在线:882人